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

活動回顧

三好校園共識營 學校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推廣三好校園已實施4年了,今年有59所獲選,各大專校院、高中職、國中、國小校長及教師80人出席在台北所舉辦的「三好校園共識營」,瞭解如何落實三好運動的推廣之交流座談會。

 

委員楊昌裕表示,舉辦營隊目的是希望透過這次機會,以分享取代監督,發揮互相激勵的力量,透過現場聆聽委員與典範學校推動三好校園的經驗。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執行長覺元法師表示,3年有成的三好典範學校,已成為委員會推動全省三好校園的種子學校。他們不僅分享因為三好校園的推動,進而成為招生的活廣告,也是樹立良好校風的軟實力,更肯定推動三好校園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推動三好,即是發揚至真(説好話)、至善(做好事)、至美(存好心)的思想,為社會注入向上、向善、向光明的力量,看來三好校園的推動是每個學校的一小步,其影響必然會成為未來世界的一大步。

 

佛光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憶芬分享「溫馨滿人間:談三好運動的落實與推廣」,她以柯伯格(L.Kohlberg) 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論,點出老師的道德教育推理,身教、關懷的對話與實踐、肯定承認。品格、品德教育與三好運動是有差異的,「三好」是非常具體可以落實、實踐的,是自利進而利他的。提出三好目標是「化濁惡為清淨,化食欲為喜捨,化嫉妒為讚美,化暴戾為祥和。」對於連續申請續二及續三好校園學校須著重於推廣。

 

「『三好』是扭轉學校的契機,是一股活水。」典範學校布袋國中校長邵冰瑩分享實施3年有成的寶貴經驗,學校周邊都是魚塭和田埂路,學校只剩下191位學生,孩子的學習風氣很薄弱,實踐三好的策略與方向,從學校、延伸至家庭,扣住學校特色,不止學生做三好,老師們也行三好。因此學校氛圍改變了,學生的笑容也變多了,勤快主動做事,讓校園更加活絡。家長及社區看到三好挹注資源,看見實踐三好而改變的利浪,也紛紛挹注資源。

 

典範學校建國中學組長鄧書華分享「轉變的力量」,三好品德教育就像母親餵小孩母乳,母乳營養又珍貴,但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喝母乳,因此老師要學會轉變。建中學生自全省學校菁英,除會讀書外,還要學習生活智慧。依學校特色提出計畫內容ADDIE,分析、設計、發展、執行、實施、評鑑,面對面與學生、家長、同事溝通說明。從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說話好,再進一步說好話;把自己照顧好之後再做好事回饋社會。

 

鄧書華進一步表示,實踐三好從寫卡片給最感恩人,到義賣、募款、贈書到緬甸華校等,藉辦活動義賣中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驗除了讀書之外,也同時關懷社會的生活層面。最後她分享,熬一鍋好湯需要時間,即便材料已經熟了,卻還需要花時間以小火慢燉才會入味,才能讓人齒頰留香。

 

透過三好共識營分享,期許未來在實施中能有更好的成果展現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