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

活動回顧

【星雲教育論壇南區場】創新課程 教師翻轉教育

星雲教育論壇南區場1月19日在成功大學舉行,第三議題「新課綱的教法革新與教師翻轉教育」,由星雲教育獎指導委員會評審委員林新發主持,林教授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與談人有高雄市立楠梓特殊學校實習輔導組組長葉世原、台南市立勝利國小教務主任黃郁雯及高雄大寮區永芳國小老師陳世虎。在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啟動前,他們分享自己實踐過的創新課程,及如何達到新課綱的核心理念「自動、互動、共好」。

林新發教授表示社會有變遷,由農業、工業、知識,到現在的創新。工業也由1.0機械化,歷經電氣化、自動化,到現在的4.0智能化,有互聯網、機器人、大數據等。教育也由記誦、應試、適性,到現在4.0素養導向教育。林教授說明各國對素養教育的定義,雖略有差異,但共同關注基本能力、思考學習、溝通互動、數位科技、實踐創新、品格道德、健康生活、合作參與、公民責任與文化理解。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林清發教授指出二千多年前中國在《漢書》李尋傳已談到素養。素養導向教育具有改變側重智育、因應終身學習、創新社會來臨、彌補人工智能不足、培育人才、兼顧全球在地環境、培養學生未來競爭力的時代價值。目的在培養學生具備適切知識、技術、能力、態度與價值,以利能適應現代生活、勝任未來生涯工作和展開未來美好前景。

葉世原組長首先分享,原生藝術館網站上極富色彩的畫作與黏土雕塑,他的學生樂在其中,才有出色的創作。「在我眼中,他們沒有障礙,只是不被了解而已。」葉組長認為藝術創作屬於生活素養,以人為本,他捨棄教導,只是陪伴與引導學生表現個人獨特性與原創性。在創作歷程,漸次結合生活、生涯、生命等全人體驗,整合個人、家庭與社會。

「最想推的是,學習型家庭與終身學習。」葉世原組長認為在特殊教育領域,基本能力與核心素養並不衝突。他先利用減法,將動作簡化,在細分與規範下擬出約三百頁的教材。再以加法,依學生適合的領域,輕重緩急地加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這些核心素養。

從國小到大學,英文都被當作學科之一。但語言是溝通工具,應融入生活中。外語能力養成非一蹴可及,勝利國小教務主任黃郁雯為改變教學法、課程設計、教材選擇,與學校英文教師團隊成立CLIL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用共同備課、實作產出、觀客議課、標竿楷模學習、分享發表等方式,來提升教師以英語授課的能力。CLIL是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學科內容和語言綜合學習。CLIL涵蓋4Cs,即思辨、溝通、合作與創造力。

在CLIL教學初期,雖有語言摸索與不安,但經由情境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勝利國小學生已漸習慣,並不自覺地和同學、老師脫口說英語。而老師也產生質變,因隨時檢視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間的落差,以更新教材與擴充教學資源,並思考如何簡化來讓孩子聽得懂,出教室後再回到社群討論,因有團隊支援而不怕嘗試。

高雄大寮永芳國小陳世虎老師,以偏鄉教師角度來看新課綱教學革新。「為何這麼教學?學生學到什麼?老師又學到什麼?」陳世虎老師不斷從舊課程發展出新方向,也試著讓學生參與課程,他常跟學生說:「我也不知道,讓我們一起想。」

陳世虎老師帶著學生到社區踏查與觀察在地產業,不僅了解社區環境,更能融入出生地的生活文化,希望對學生日後有幫助,讓學生能思考在自己故鄉或許能有所發揮。透過實地參觀與訪問,可以無壓力的體驗學習,並能在閱讀、摘要、提問與思索的過程,學生提高學習的深刻性。

陳世虎老師認為,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共同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安全感。學習共同體不是一種標準化作業流程,沒有固定模式,是一種將學生當成差別個體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協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