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從歷史小說與報導文學談起
【專訪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 林載爵總編輯】
文學星雲獎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主辦,去年第一次開辦以來,獲得台灣、東南亞、美加、歐洲、澳洲、大陸等地區的文學創作者熱烈響應。熱愛文學的星雲大師曾說:「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所願,佛光普照五大洲。」因此「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放眼全球,參賽者不分國籍、地域,鼓勵全球華文作家,共襄盛舉。
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林載爵,本身是歷史學者,也是台灣出版界的重要領袖之一。出任第一屆「星雲獎」的評議委員,覺得與有榮焉,對於第二次徵選的活動,林載爵依然有高度的肯定與期待。
林載爵針對「歷史小說」和「報導文學」有更深的期許。事實上,「報導文學獎」在台灣特別有意義,它反映文學對人世的關懷,與星雲大師多年來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有很多層面的契合。
歷史小說以歷史人物與事件為素材,寫實與虛構交互作用,表達人類崇高的理想性;報導文學是以社會的調查與挖掘為基礎的寫作,應具有現場經驗,反映並批判現實。
報導文學再出發
報導文學,報導文學是新聞採訪的延伸。作者運用文藝寫作的手法,反應現實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種文體,具有新聞及文學雙重價值,曾是台灣文學獎中備受矚目的獎項。
從真人真事發生的情節與場面中,撰寫者綜合大眾的觀感,以自身主觀態度與看法,書寫成具體感受的文體。在寫作上,可以綜合多種文學寫法與技巧,發揮作者自己的風格,使作品更具有藝術性。基本上,是作者發現社會議題,基於人道關懷,企圖改善這樣的現實人生。
放眼觀看台灣1980年代,出現很多不錯的報導文學作品,呼應了當時的鄉土情懷與社會運動,諸如《聯副》、《民生報》、《漢聲》也都參與了這一波的報導文學風潮,當時諸多作品如古蒙仁〈黑色部落〉、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陳銘磻〈最後的一把番刀〉、林元輝〈黑熊悲血滿霜天〉、心岱的〈大地反撲〉,都已成為台灣報導文學史上的重要經典。
報導文學在文學地位一直處於邊緣的位置,這除了導因於報導文學本身的妾身不明、經濟奧援不再、媒體空間縮小、網路和科技迅速發展的腳步等,都是此種文類漸趨弱勢的重要原因。
在科技掛帥的世代中,社會人文的關懷逐漸衰退,喪失了以文學關注社會的一個角度,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設置報導文學類,為報導文學注入活水,希望鼓勵有志之士,回歸田野、深思報導文學的目的性與方法論,有其必要性及使命性。
期待更多歷史小說作品問世
至於「歷史小說」林載爵認為:相較台灣其他文學獎來看,又是向全球華文世界徵件,「量」的來源是個未知數,卻是一種項的創舉,因為其他文學獎很少關照到這個文類,徵選範圍來自全球所有的華人圈,廣度更擴大以往的視野,是很大的挑戰。
歷史小說曾是古典小說中非常發達的類型,像章君穀、高陽、南宮搏等優秀的歷史小說家逐漸凋零後,呈現後繼無人的窘境。
高陽所寫的歷史宮廷系列,以晚清人物慈禧、光緒、翁同龢、李鴻章為主,也有曹雪芹紅樓夢故事為主及名士青樓系列等等。商賈系列以胡雪巖全傳最受矚目。南宮搏所寫的《洛神》、《漢光武》、《玄武門》、《楊貴妃》、《武則天》。章君穀的歷史傳記小說,如《杜月笙傳》、《吳佩孚傳》、《袁世凱傳》。
何為歷史小說?
歷史人物傳記,要寫得精彩好看,又能不離史實,實在難能可貴。至於什麼是歷史小說?從書寫的場景來看,必須設定在歷史上的某個特定時期所發生的某個歷史事件;然而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必須不是作者生存的時代。
歷史小說中主要的人物必須牽涉到真實的歷史背景中,在其中發生衝突或問題,若讀者不熟悉也需要作清楚的說明,對於衝突與問題必須有最後的結局,過程的敘述及最後的結局必須合理。
歷史背景人物可以是虛構的,也可以是真實的,或是虛構與真實結合在一起,但是所有人物的故事必須以真實的方式來處理。書寫者必須對人物、事件、地點的描述非常生動,人物的對話必須呈現他們的個性,並且反映當時的知識與思想,以幫助劇情的發展。
可見書寫歷史小說的技巧和各面向都要有精準的拿捏,困難度高於其他文類。林載爵認為,歷史小說的創作題材其實很豐富,有取之不盡的元素可供發揮,如今透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獎勵,期能帶動這類作品的創作動能,再創華文小說的高峰。
帶動社會思潮、啟迪人心
至於「人間佛教散文獎」,雖以宗教之名,範圍其實無限寬廣。林載爵說,過去有關人生探索、生命感懷的散文,多少跟佛教有些關係;事實上,還有很多讀者,也在渴求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佛教的理念,為生命解惑、為生活找出口,所以倡導這個文類,能反映出當代華人文學的心靈處境及精神面向,符合普羅大眾的需要,更能在當代華文創作的作品中,留下特別的意義。
本文刊登於2012年《聯合文學》4月號